振兴中华的意思是什么(“振兴中华”口号的由来)
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
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,但在不同的群体中的表现有些差异。
大学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 ,大宋陆游的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大清顾炎武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这些传世名句,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家国情怀,且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。
平民百姓更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。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”大街上那些绫罗绸缎穿满身的人,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。
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岸犹唱后庭花”,是多数普通百姓的意识状态。
林则徐:民族意识觉醒的起点
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”。
他认为要学习借鉴西方他们长处。认真研究阅读、研究西方译文资料。曾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、英国人慕瑞所著的《世界地理大全》,命名为《四洲志》,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、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。
他的一生正如他所言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足见其觉醒之早、之深。
孙中山:“振兴中华”的时代最强音
1894年11月(光绪二十年十月),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“兴中会”,其《章程》指出:“方今强邻环列,虎视鹰瞵,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、物产之饶。蚕食鲸吞,已效尤于接踵;瓜分豆剖,实堪虑于目前。”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,他们大声疾呼,“亟拯斯民于水火,切扶大厦之将倾”,并且郑重宣告:“本会之设,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,讲求富强之学,以振兴中华、维持国体起见。”(《孙中山全集》第一卷,19、22页)
正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鲜明地发出了“振兴中华”的号召。
“振兴中华”出现的时间,大概在19世纪末叶的晚清时期,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。不同的政治派别,先后发出了“振兴中华”的响亮呼喊。
康有为在其《保国会序》写道,“天地为愁,我将何容?昧昧我思之,惟有合群以救之,惟有激耻以振之。”梁启超也在《南学会叙》说,“中国终不自振,终不自保,则其所谓沦胥糜烂者,终不能免”;因此,一切有志之士,都应把握“中国可以自振可以自保之机”。这里“振”,显然是与“振兴中华”同义,是一种萌芽状态的表述。
这表明,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,为“振兴中华”而奋斗,已经成为人心之所向,因此,这个口号的出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。
一切爱国的、要求祖国独立和民族自由的人们,都强烈地感到“振兴中华”的必要性和神圣性。
周恩来在13岁时候,说出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
周恩来总理于1898年3月5日,出生在江苏淮安。
1910年来到东北,先在铁岭上小学,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。
1911年的一天,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:你们为什么要读书?同学们纷纷回答:为父母报仇,为做大学问家,为知书明礼,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……
等到周恩来发言时,他说:“为中华之崛起!”魏校长听到一惊,又问一次,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。
-
- 热水器漏水怎么办
-
2025-01-10 08:52:49
-
- 墙面漏水怎么修补?掌握这些方法,不花冤枉钱!
-
2025-01-10 08:45:03
-
- 空调一般多久加一次氟?
-
2025-01-10 08:30:03
-
- 房顶漏水修补多少钱 房顶漏水怎么维修
-
2025-01-10 08:15:03
-
- 网贷风控是什么(通俗解读贷款风控)
-
2025-01-10 08:00: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