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 > 正文

劝学的格言名句有哪些(劝学经典三句话)

2024-10-27 08:30:03 点击:100


荀子在战国时期首倡“性恶论”,故强调利用礼法来约束人性。


礼法不是先天就有的,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学习。


因此《劝学》这篇成熟的论说文诞生,并位居《荀子》首篇。


一篇《劝学》,设喻说理,鞭辟入里,条理清晰,纵使千年万载,依然不曾被淹没。


文中三句经典之话,凝聚了荀子超前的思想和成熟的智慧。


当你读懂后,自然明白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,从此充实且豁达。


01 终身学习

学不可以已。


荀子开宗明义,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。


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,知识的结构也随时会更新,学习永不停息。


当面对难事难题,不至于褚小杯大。


而人生如朝露溘至,敌不过命运无常,但终身的学习却可以让苦难无味的人生多出几分情趣与味道。


北宋第一大全才,当属苏东坡:


诗歌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

散文,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

书法,他是“北宋四大家”之一;

绘画,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;

豪放派,他是创始人且与辛弃疾并称……

即便如此,他仍然在不同的领域继续学习:反复抄写《汉书》;修堤建路;开发农业;发明美食……


在他“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”的贬谪生涯中,治愈他的,更多是他本身学习到的东西。


诗词歌赋,提升了他的境界;勤政爱民,使他深受百姓爱戴;美味佳肴,温暖了心灰意冷的他……


就像苏东坡所说:“穷不忘道,老而能学。


所知所学,是别人如何都偷不走的宝物。是我们终生的财富。


黄庭坚说:“人如三日不读书,则尘俗生其间,照镜则面目可憎,人则语言无味。


终身学习,比起外在的物质财富,影响更大的是精神财富。


精神不断富养,则心境如水,冰壶秋月,性格沉稳,珠玑咳唾。



02 学后内省
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


荀子有“圣人者,积而致”的观点:光知道各种礼节规范是不够的,还要落实到方方面面,严格要求自己达到修身的目的。


同理,在终身学习的大道上,也要时刻警醒自己用所学所悟来自我约束。


毛泽东是位铮铮佼佼的军事家和文学家,常常谈诗论史,以史为鉴。


比如他屡次提出要从李自成的起义中总结经验教训,还把郭沫若撰写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作为整肃党风的文件之一。

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,毛泽东强调要引以为戒,不可再犯骄兵必败的历史错误。


毛泽东的内省心性给共产党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,计不旋跬,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后毅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使中国寖昌寖炽。


蒋勋说:“我想,真正好的、有文化的规范,是内省的,不是向外指责。一味向外指责,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。”


想要过好一生,不是在学有所成之后对别人指指点点,自己淫心匿行,而是依然谦和地保持内省,规范自身。


学识越丰富的人,其敬畏之心就越强。


而勇于反思,善于内化,才能真正走向修身养心的大道。


如此,则智慧充盈,致远任重,盛德不泯。



03 谦恭勿躁

怠慢忘身,祸灾乃作


荀子在《议兵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凡百事之成也,必在敬之;其败也,必在慢之。”


这可以算是“怠慢忘身,祸灾乃作”的注释了。


意在告诫莘莘学子,学后不可忘本,内省过后仍须心存敬意,谦恭有礼,不可造次行事。


学习,为人,处世,皆须戒骄戒躁,虚怀若谷,方能福满运盛。


《列子·说符》中记载,贤士孙叔敖偶遇隐士狐丘丈人,被问道:


“位高者,有三利三患,尔可知晓?”


身居令尹的孙叔敖,已是楚国的瑚琏之器,仍跬跬拜拜地求教。


“爵高者,人妒之;官大者,主恶之;禄厚者,民怨归之。”


孙叔敖听罢,没有反驳,反而是愈发谦逊地问道:


“吾爵益高,吾志益下;吾官益大,吾心益小;吾俸益厚,吾施益博。如此,吾可免祸乎?”


狐丘丈人赞其品性比肩尧舜。


孙叔敖素来处事周到,谦恭有礼,永远不会因为位高权重而心如悬旌,也教育后代远离了纷争烦扰。


难怪司马迁将其列为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第一人。


孔子说:“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


大智若愚,即便自身已然足够优秀,但仍怀着谦恭之心接受外界的指点,而面对讽刺或夸词如水过无痕,淡然包容。


大巧若拙,惇信明义;谦恭勿躁,浑俗和光。


大千世界不过一个不规则球体,圆和温润,方为正道。


04 写在最后


钱钟书先生说:“如果不读书,行万里路,也只是个邮差。”


而早在千年前的《劝学》中,早已有了这超前的思想。


迷茫的人,从中领悟学习的真谛;葸耎的人,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。


读懂《劝学》三句话,不困于惑,不耽于获,不囿于祸。


沉浸于《劝学》的文化内涵,清心寡欲,享受高级且丰富的精神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