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流漂杵的解释(孟子:“血流漂杵”不可信,真的不能信?)
01
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,周武王率领大约10万联军,在河南牧野与商纣王率领的70万杂牌军进行决战,结果商王兵败自尽,商灭,周朝替代了商朝。这一战史称“牧野之战”。《尚书.武成》描绘此战的惨烈程度是“血流漂杵。”被战死的兵士血流成河,把杵都漂浮起来。这个”杵“是何物件?现在通常解释为舂米、捣衣的棒槌,这个解释不妥,下文会提到。
800年后,大儒孟轲(孟子),却对“血流漂杵”这四个字眼颇不感冒。他认为《尚书.武成》所言很不客观很不真实。他说:周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,决不会滥杀无辜,纣王残暴,士兵会纷纷倒起义,怎么会发生血流得连杵都会漂浮起来这样激烈的战斗呢?于是他告诫弟子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譬如他读《武成》,就只读了二三枚竹简而已。
02
赞同孟子提出的不要相信《武成》所述的古人有不少。如果说孟子是站在“仁”的立场上,对“血流漂杵”提出了主观质疑,那么有的学者还对当年牧野之战的地理环境提出了“客观”质疑。
譬如东汉绍兴人王充从事实角度质疑“血流漂杵”。他认为《武成》所言的“血流浮杵”,形容实在太过了。处于北方的牧野,地高土燥,战死的兵士流下了的血,随即渗入燥土之中,怎么能让杵浮起来呢?而且,王充也对当年战场上有“杵”无“杵”作了质疑。他说:周、殷交战双方的士卒,都携带了充足的干粮,并无舂米臼粮之杵,哪里有杵而浮之事?
显然王充也否定了“血流漂杵”的说法,以后的文人又对“血流漂杵”四字作了解释。清代衡阳人王夫之肯定《尚书》记载不是虚言,但对“血流漂杵”中的“漂”,作出了新的释义。他在《尚书稗疏》中说,漂,应该是“飘溅”的意思。“血溅而漂之,如风吹雨之所漂”。“漂”通假“飘”。血溅出后而在空中飘浮,然后血就飘溅到杵上。
假设王夫之说法是有道理的,那么问题也来了。王夫子说牧野之战中,有“杵”存在,而王充则说无“杵”之事。到底有杵无杵,这可关系到“血流漂杵”史载的真伪。于是,也有古人对当年战场上出现的“杵”进行了考证。
03
古时士兵使用的杵,大约有三个释义:用来舂米的棒槌;用来筑土的工具;用来抵挡敌人的盾。用处不同,但材料基本都是木质的。舂米、筑土的杵可能形状差不多,就是一根木棒的样子,而用为遮挡敌人的一种兵器,估计样子不同了。
在解释“血流漂杵”的“杵”字义时,多数注释为,杵即是舂米的棒槌。古籍上也有”血流舂杵“一说。但在牧野之战中,杵为筑土工具或兵器的意义似乎更通一些。打仗前,每个兵士免不了用杵筑工事之类的垒壁,所以杵的数量不少,他们战死后,弃杵在地,才有“血流漂杵”的可能。如果是炊事班用来舂米的杵,数量有限,就根本不值得让《尚书》去突出地宣染一番。所以朱熹说了,“杵,舂杵也。兵间安得有?”舂杵民间用的,部队哪里用得上这个。
其实,“杵”的古义同“卤”(樐 )、“橹”,卤盾就是大盾,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等的武器。王夫之就指出,“漂杵本或作卤,楯(盾)也。”明代台州学者陶宗仪《说郛》中,说它的”俗称为傍牌,此物体轻或可漂也。“傍身的盾牌,由于质地是木制成,有可能漂浮起来。
可是问题又来了,地高土燥的牧野,纵然商朝士兵被杀死多少人,无论如何,也不会因此血流成河,使盾牌漂浮起来,这是常识。难道《尚书.武成》所言确实夸张太过,太不真实?
04
今代有学者根据各方面的史料记载,证明“血流漂杵”不是虚构,确有其事。原来它跟当时的特定的天气、地点和时间三个条件相关。
牧野之战时下了一场持续的暴雨。周族部队在进军中,大雨下了三天三夜,以致周武王途中生病,军师们请他停师养病或班师回朝,武王在姜太公支持下,义无反顾指挥部队来到商都郊外。
牧野地势平坦,周武王用兵方式是“以虎贲戎车驰商师”,就是以精锐勇士与三百五十辆战车冲向商王的军队,可见战场的地势是比较平坦的,即使连日暴雨,也不至于被战死的商兵形成血河,因为雨水多半渗入了地下。即便有几处洼地,也难使大盾漂浮起来。所以造成“血流漂杵”的场景,一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起了作用。
古代两军对垒决战,往往在有河流的地方,而且都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当时商、周军队就布阵在河流的旁边。
有学者通过实地勘察和资料考据,明确指出“商周军队决战之前所列阵线,其南段均以清水为其一翼之屏障”。至此,可以确定“血流漂杵”的发生,具备了真实的基础条件。
牧野之战的发生地,在今河南卫辉、淇县的清水流域。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自朝歌以南,南暨清水,土地平衍,据皋跨泽,悉坶野矣。”“坶野”即是“牧野”,它地处商朝别都朝歌南郊17至20里左右,那里有一条清水河。据学者夏伟田分析:
距今三千多年前,当周武王率联军抵近(今)卫辉市稻香店、清水河村,后稻香村、前稻香村一带,纣王慌忙带领商军赶到了(淇县)常屯、骑河黄庄一带抵挡,隔着小沧河(清水河支流),纣王一头雾水,责问姬发为何带兵攻打朝歌,武王悉数纣王罪状,吕尚急不可耐,大旗一挥,命联军冲杀过去。纣王身边也不乏忠臣良将,拼命抵抗。河水为之染红......
05
跟战场有关的”杵“字的三个解释,似乎盾牌的意思更接近事实。战斗又发生在特定的地点—清水河旁、特定的时间—1月或2月,特定的气候条件—连下暴雨,于是“血流漂杵”事实就发生了。想象一下,周武王军队与商纣王军队发生大规模的这一场战斗中,士兵们皆一手持盾牌,一手挥刀枪,相互厮杀。周军士气高昂,排山倒海地冲向商军。被追杀的商军一触而溃,弃戈而逃,成千上万的士兵倒下,血水和雨水混在一起,流向清水河。血色河上,流漂着被士兵丢弃的数不清的木盾牌。战争是残酷的,牧野之战中的周武王不可能为了仁义而少杀敌人让敌人少流血。
06
孟子说的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他从周王伐纣事,质疑《尚书》载“血流漂杵”不可信,这是以仁政的理念出发,属于主观上的立场使然。但他的这句话从另方面来说,是有道理的,包括孟子在内的圣贤之书,都不可全信。全信了会变书呆子的。就像《史记》上说,牧野之战中,周武王的军队不到10万人,却轻易地击败了有70万之多的商纣王军队。能相信70万这一数字吗?
-
- 【每日一字】氏怎么写
-
2024-12-24 09:15:03
-
- 孩子脸上的青春痘怎么治?12招“抗痘”大作战!
-
2024-12-24 09:00:04
-
- 玻尿酸注射除皱效果真的好吗
-
2024-12-24 08:45:05
-
- 侧柏叶的成分及利用价值
-
2024-12-24 08:30:04
-
- 生活小常识:红枣的好处
-
2024-12-24 08:15:04